大明宮何時修建的?
導讀:大明宮何時修建的? 大明宮主體建筑已經(jīng)不存在了,保存遺址的意義是什么?
大明宮為中國唐代宮殿,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
貞觀八年,為讓退居二線的太上皇李淵幸福地頤養(yǎng)天年,唐太宗李世民特為父皇于京師長安城北禁苑內(nèi)起建一座避暑宮殿(翌年五月,太上皇駕崩)。新宮殿始名永安宮,翌年改名大明宮,后改名蓬萊宮、含元殿;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復名大明宮。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武則天參政后又對宮殿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次年,唐高宗、武則天移居此宮處理朝政。自此以后,大唐的政治中心遂由太極宮轉(zhuǎn)移至大明宮;除唐玄宗外,唐朝的歷代皇帝均居此聽政,大明宮遂成為唐代主要朝會之所。
大明宮位于長安禁苑東南,南接唐長安城北墻,因在太極宮(西內(nèi))東北,故又稱東內(nèi)。大明宮建筑群內(nèi)有含元、宣政、麟德等殿并閣、省、院及樓臺池亭。
唐末之唐僖宗中和三年(883)與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大明宮兩次遭兵火劫難而堙毀于戰(zhàn)火,漸成廢墟。
大明宮遺址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火車站北部偏東一公里多的龍首原上,1957年起發(fā)掘。
大明宮平面接近梯形,遺址實測周長7600米,面積約320萬平方米。西墻長2256米,東墻長2614米,北墻長1135米,南墻長1674米,南寬北窄,略呈楔形。
宮墻用夯土建造,宮門及轉(zhuǎn)角處內(nèi)外包磚,西、北、東三面皆重墻,中心夾城,通向興慶宮。
大明宮共有11座宮門,正南門為丹鳳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丹鳳門與承天門相似,凡改元、大赦、獻俘等重大活動,皇帝都要駕御丹鳳門城樓主持。
距丹鳳門北600余米處的含元殿為大明宮的正殿,整座大殿氣勢威嚴壯觀,為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的場所。含元殿與丹鳳門及宣政殿、紫宸殿等大殿均處在同一中軸線上,構成了大明宮主體建筑。
含元殿后的宣政殿是皇帝舉行“中朝”的場所,其后面的紫宸殿是舉行“內(nèi)朝”的場所。紫宸殿西北面的延英殿是皇帝召見宰相議政的場所,并形成“延英召對”制度,在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麟德殿建筑群始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664~665)。麟德殿是皇帝召見外國使者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場所,前、中、后三殿相連,以中殿為主,并有回廊相繞,與東亭、西亭和郁儀、結鄰樓對稱,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新風格。
大明宮中處上述主要建筑外,處在中軸線上的大殿還有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東西兩側(cè)有珠鏡殿、清思殿、太和殿、紫蘭殿、大福殿、會慶殿、金鑾殿等建筑。
大明宮北部為園林區(qū),建筑布局舒朗,中央有太液池,池近橢圓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米。太液池位于中軸線上,在含涼殿以北、玄武殿以南的中間位置上,是長安城中規(guī)模頗大的一處皇家苑池。
李唐王朝信奉道教,尊老子為始祖,大明宮內(nèi)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均為道教建筑遺址。
大明宮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皆選自網(wǎng)絡。
大明宮主體建筑已經(jīng)不存在了,保存遺址的意義是什么?
發(fā)現(xiàn)即保護。
總體上西安以及周邊的歷史遺跡都秉承著這樣的觀點。
大明宮地面以上的主體建筑不在了,但是地面以下有什么就很難說了。
陜西地下都是寶貝啊……農(nóng)民種地時用鋤頭就挖出來的古代文物已經(jīng)在這兒屢見不鮮,但是又不能跑馬圈地,全部圈起來不讓人住,所以只能在遺址及周邊進行區(qū)域內(nèi)修復性保護了。
還有,旅游開發(fā)也是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
Hash:75a9ac2c7719a06b3a473aabfd70174c4e135345
聲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