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我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很好的有機結合
(一)旅游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1、增加民族地區(qū)人們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條件? 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能促進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旅游業(yè)帶來外匯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提供當地人更多的就業(yè)機會,他們的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它們在供旅游業(yè)使用的同時,亦供當地居民享用。這樣就會改變民族地區(qū)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如交通設施、照明設施、家庭住宿環(huán)境和條件等的改變,讓他們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2、拓寬民族地區(qū)人們的視野,使其更快走上“全球化”道路? 伴隨著旅游活動的開展,外來人員大量涌入,隨之也帶來許多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當地人們從主動抵制到完全認可,甚至去接納旅游者的文化,這是一個視野逐漸拓寬的過程。從而他們心理上對外來文化的容忍和接納能力也逐步增強。世界“全球化”在當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不能簡單地認為傳統民族文化一旦進入全球化,就會喪失自己的特色。根據全球化與民族文化雙向影響的原理,各民族并非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在接受的同時,也通過全球化過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個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對該民族的發(fā)展就越有利,該民族文化就能獲得更文泛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空間。視野的拓寬,使民族地區(qū)人們有 了更全面的心理準備,在全球化過程中能采取更主動的姿態(tài),獲得更多機會。? 3、增強民族自信心,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現代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內在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而在80年代以后,隨著旅游業(yè)的開展,民族文化被開發(fā)利用,且倍受青睞,喚起了民族地區(qū)人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們去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文化。這種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喚起,以及經過重新認識和評價之后對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們去恢復原有的現已消失或幾近消亡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推動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反過來,這也促進了民族旅游的發(fā)展。
素詩匯。。
Hash:56e56a1d2088273e64485668c00e2009ef5806c5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