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在設計上是如何體現蘇州建筑文化和
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碌牟┪镳^庭院,較小的展區(qū),以及行政管理區(qū)的庭院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而新的設計思路是為每個花園尋求新的導向和主題,把傳統園林風景設計的精髓不斷挖掘提煉并形成未來中國園林建筑發(fā)展的方向。 盡管白色粉墻將成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以此把該建筑與蘇州傳統的城市機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巖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筑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并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qū)域和博物館的展區(qū),為參觀者提供導向并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的構造系統也源于傳統的屋面系統,過去的木梁和木椽構架系統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涂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qū)的太陽光線。 館建筑與創(chuàng)新的園藝是互相依托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不僅使游客透過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新舊園景融為一體。 據說,位于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的設置是最讓貝聿銘煞費苦心的。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筑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占新館面積的1/5空間。這是一座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創(chuàng)意山水園,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既不同于蘇州傳統園林,又不脫離中國人文氣息和神韻。山水園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水景始于北墻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園西引水而出;北墻之下為獨創(chuàng)的片石假山。當問及為何不采用傳統的太湖石時,貝聿銘曾說過,傳統假山藝術已無法超過。一輩子創(chuàng)新的大師,不愿步前人的后塵。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 ,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仿佛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了一體。 這種在城市機理上的嵌合,還表現在東北街河北側1~2層商業(yè)建筑的設計,新館入口廣場和東北街河的貫通;親仁堂和張氏義莊整體移建后作為吳門畫派博物館與民族博物館區(qū)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側原張宅“小姐樓”(位于補園南、行政辦公區(qū)北端)作為飯店和茶樓用等;新址內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蘭樹也經貝先生設計,恰到好處地置于前院東南角。
Hash:bc4065d44aff6748523912d33a26131d486cc3bc
聲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